株洲1月15日电 (刘曼)为企业装上智能电表,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时监控分析企业环保设施运行情况,为环境精准监管安上“千里眼”。这是湖南首个利用电量监控系统进行环境管理的项目——株洲市“电力大数据+环保监管”工程的“巧思”和“硬手腕”。
记者15日从株洲市“电力大数据+环境监管”改革创新成果推介会获悉,自2017年开展该项工作以来,株洲累计发现并查处900多家未领排污许可证的未批先建生产企业,督促其建设环保处理设施,并为其补发排污证;企业违法生产、偷排等现象逐年下降,处置违法企业由2017年的110家降至2020年的32家;株洲市民对环保的投诉也由此大幅下降,2020年的投诉件数只有2016年的50%。
株洲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大工业城市之一,共创造345个中国工业史上第一,但“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也让株洲一度成为“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
为还清“环保债”,实现高质量发展,株洲除“壮士断腕”大规模关停退出老旧产能、培育新动能外,还针对全市排污单位点多面广、环保设施建而不用、时开时停等执法难题,在全国首创性启用“电力大数据+环境监管”模式,在企业污染治理设施上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建立互联网24小时实时监控平台,通过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数字挖掘与模型技术等先进信息化技术,对海量电力数据进行全自动分析处理。
对用电数据异常的用户,“电力大数据+环境监管”平台会自动预警,将其列入重点监控名单,并立即推送至环保执法系统,通过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推动生态环境预警系统、移动执法系统、行政处罚系统等有机融合,实现环境执法快速反应、联动处置。
株洲市委秘书长、市委改革办主任何朝晖介绍,目前已在该市317家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上安装337套智能监控设备,基本实现重点污染企业智能监控全覆盖,且每套智能监控设施已降至800元,实现平台监测更精准、成本更节约、功能更丰富。
以大数据“千里眼”破环境监管难题,有效推动了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2020年,株洲市空气质量和优良天数位居长株潭第一,境内河流所有国省监控断面水质均为Ⅱ类,已实现“蓝天300天”“全域Ⅱ类水”,由曾经的“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蝶变为“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