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大国们在军事技术领域的竞争正在变得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在以高超音速武器为代表的新领域就更是如此;中俄两国分别在助推-滑翔式与超燃冲压式这两大子领域当中占据了领先地位,而美国则因为连续的项目失败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不过这场竞争似乎至今都还没有结束,按照目前一些新发展动向的曝光来看,美国不光是在高超音速武器这款矛头上落后了,在打造拦截高超音速武器的盾上,也一样有被甩开的可能。
印度媒体这两天就发了一篇很有意思的吐槽文章,直指美国现在在先进武器开发领域当中的多重落后趋势。这篇文章当中表示,根据我国的公开论文,我军已经初步的掌握了对高超音速武器的拦截系统,即使美军至今都还没有掌握实用化的高超音速武器;而美国那边则落后了相当大的程度,别说是高超拦截系统了,就是助推-滑翔式高超的助推器,以及超燃冲压式高超的原理样机,都是经过了数次失败之后,刚在前不久试验成功的;距离真正的武器化定型部署,还有非常远的时间呢。
咱们也好奇找到了印度人所说的这篇公开论文的原文,仔细看下来讲的并不是如何拦截高超音速导弹,而是如何发现锁定并跟踪建立火控;众所周知建立火控是有效拦截高超音速导弹的前提,也是拦截高超的一大难点所在,毕竟助推-滑翔式高超的一大特点,就是非规则的飞行轨迹缺乏可预测性。而这篇论文当中提到的,则是采取人工智能辅助的方式,通过长期跟踪高超音速导弹的实射数据建立模型,来对弹道进行预测,经过训练的人工智能有着明显高于传统手段的预测准确性,在多种手段优化之后,对12马赫以内的目标都有可靠的预测效果。
看完了只想吐槽一句,印度人无中生有吹捧自己那是有一手,这个听风是雨吹捧其他国家的技术也得学习一个。能够预测高超音速导弹的弹道轨迹确实是拦截高超必不可少的一步,是必须突破的重难点技术,但是找到了原理和方法,距离能够拦截高超音速导弹,可还有长远的过程需要走呢,这最多只能算是打好了根基。
从拦截原理上来说,高超当然是可以拦截的,毕竟技术是螺旋上升的嘛,一种新的进攻型装备出来之后,必然会有对应的防守型武器来对抗。咱们这次既然选择了人工智能介入的方式,也论证了原理的有效性,那就需要去进行更深度的开发,尤其是人工智能这种需要进行不断的机器学习与训练,来不断的提高监测和判断的成功率的方式,这还需要挺长久的开发周期。
而想要拦截高超音速武器,光有一套能预测其轨迹的算法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配合上有效的检测雷达系统,以及能够对高超音速武器有不错拦截效能的防空反导弹药;前者的技术咱们自然是不缺的,但如何将其普及那也是需要建设的;至于后者那同样是个难度不亚于预测高超音速导弹轨迹的重难点。
高超音速导弹难以拦截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特殊的飞行高度与极快的飞行速度给传统防空弹药的拦截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红旗-9与标准-6这种传统的拦截空气动力学目标的重型弹在那个高度舵效基本没有,没法用;标准-3那种用来拦截传统弹道导弹的采用动能杀伤战斗部,在那个高度因为尚且还有大气,也没法使用;需要具备直接力控制能力,且有足够命中精度的弹药来才能有不错的效果;而这种弹,咱们也还在攻关开发当中。
当然,咱们对这种装备的重视程度还是非常足够的,能找到不少国防工业体系进行拦截方案论证的论文,采取的拦截方式也堪称是百花齐放;但是距离形成实用化的能力,那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总结起来就是,我国对于高超导弹的拦截实际上也尚且还处在一个原理论证为主,尚且缺乏实际产品,更不要说列装实用的状态,距离什么掌握拦截技术,那实际上还差的挺远的。
当然美国那边情况确实要更差一点,AGM-183原本是计划这两年就要服役的,但是去年全部的试射都失败了,今年好不容易成功了一次也仅仅是部分成功,助推器成功点火达到了速度,但弹头并没有安装;投入更大的吸气式高超则还处在原理测试成功,准备进行武器化设计的阶段;只有最原始,技术水平差不多东风-26mini的LHRW算是能顺利,在缺少实弹的情况下,美国在如何拦截高超这一块的研究上,确实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当然没有现役的高超音速导弹也不代表就不能研究自家的高超音速导弹防御系统嘛,毕竟在反导这一块,美国还是毫无疑问的占据了世界第一的位置的,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对于新威胁如何进行处理也相对有明确的思路,也有一定的能够起效的技术积累。留下的更多问题主要还是在于贵,萨德都贵到1400万美元一发了,新弹更是不敢想,那美国人将来要是真拿几千万美元一发的高超拦截弹去拦截我们只有1000多万人民币一发采购价的东风-17,那就是拦截成功率高达百分百,也是我们血赚美军血亏不是。
总之,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矛与盾的竞争上,我们确实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并且有将优势扩大化的潜力,但是这场竞争注定还是长期的,美国也不是白积累那么多年的,咱们的研发之路,依然任重道远。